第一代為滑動風閥(即立式風閥)。在改變風量風壓時,洗水振幅、速度和加速度等可調范圍大,尤其是結構簡單,安全可靠操作方便,在提高跳汰機的洗選效果和處理能力方面都比活塞跳汰機好。 第二代為旋轉風閥(即臥式風閥)。它是根據F.W.邁爾提出的幾種非對稱周期的理論而設計的,可以根據入料性質確定針對性更強的跳汰周期,在工業上取得一定效果,得到普遍重視。 第三代風閥是電控氣動風閥。這種風閥由電子數字控制系統和傳動機構組成。這種風閥的優點是調整方便、靈活,閥門開關速度容易調整。此外,它還著眼于起動快,進氣猛,床層起振爆發力強,松散度的變化規律容易控制。 跳汰機發展的第三個方面,是將已分層的物料,精確地排出,成為精煤、中煤和矸石等產品。 最簡單的排料裝置是在溢流堰前安置立式插板閘門。閘門直通排料道。為建立穩定的床層,只能間斷排料。在本世紀中葉開始使用穩靜排料系統,取消了溢流堰,改為水平排料口。將排料閘門置于排料道下,實際上是將排料道變成了“底流倉”,防止并減弱洗水在排料區上下串動,從而降低了排料過程中產品的二次污染。 較好的排料結構是葉輪式排料裝置,它既可穩定排料口處洗水運動,又有較好的控制性能,缺點是葉輪常岀現堵、卡事故。70年代硏制成新的排料結構形式,將葉輪安裝在排料道外側,離開物料安息角外一定距離。這樣葉輪不轉時,靠物料安息角穩定或少排底流產品,需要時根據床層信號控制葉輪轉速調整排料量,實現了較理想的連續排料制度。 對于末煤和不分級煤,人們普遍重視綜合排料法,即閘門和透篩兩種排料方式配合使用,這種配合至關重要,如配合不當時,細粒會造成精煤灰分偏高:粗粒常引起損失增加。 60年代以后,跳汰選煤技術有了急驟的發展。特別是50年代以來,各主要產煤國家都開發了一批新的跳汰機,對原有跳汰機的在機體、風閥和排料裝置等方面有了新的改進。